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怀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怀化市社会综合治税工作考核暂行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04 00:56:01  浏览:9785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怀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怀化市社会综合治税工作考核暂行办法》的通知

湖南省怀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怀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怀化市社会综合治税工作考核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机关各单位:
《怀化市社会综合治税工作考核暂行办法》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八年九月十日



怀化市社会综合治税工作考核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切实规范和加强税收征管,实现税收与经济协调增长,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坚持依法治税加强税收征管的通知》(湘政办发〔2006〕49号) 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社会综合治税工作考核对象为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相关协税部门(市发改委、建设局、国土资源局、房产管理局、公安交警支队、交通运输管理处、财政局)、市税务部门(市国税局、地税局)。
第三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社会综合治税工作负总责,县(市、区)长为第一责任人。市发改、建设、国土、房产、公安交警、交通运输管理、财政、税务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税收协控联管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和科室负责人为具体责任人。
第四条 市人民政府成立社会综合治税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市政府财税办),具体负责社会综合治税工作的督查考核。
第五条 社会综合治税工作遵循客观公正、公开透明、奖惩结合、激励促进的原则,由市社会综合治税领导小组办公室于每年1月,对各考核对象进行督查考核。
第六条 社会综合治税工作考核实行百分制,其考核内容如下:
(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考核内容
1、制度建立(40分)
未按照怀政发〔2007〕1号和怀政办发〔2008〕14号、15号文件要求,制定推进依法治税,加强房地产、道路车辆税收管理办法的,每项扣8分;未制定社会综合治税考核办法的,扣16分。
2、责任落实(60分)
未成立综合治税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每项扣2分;未与所属相关协税部门签订房地产、道路车辆税收目标管理责任书的,每项扣2分;领导小组办公室未按期督查、通报考核情况的,扣5分;未按社会综合治税考核办法兑现奖惩的,每项次扣3分,扣完15分为止;未完成房地产、道路车辆税收征收年度计划任务的,每项扣10分;违规出台减、免、缓税收文件和会议纪要的,予以一票否决。
(二)市直相关协税部门考核内容
1、职责明确(20分)
未明确信息联络责任人的,扣10分;未明确协控联管责任科室的,扣10分。
2、制度建立(20分)
市国土资源局、市房产局未制定先税后证制度,市公安交警支队未制定先税后检制度,市交通运输管理处未制定先税后审制度,市发改、建设、国土、房产、公安交警、交通运输管理等部门未制定涉税信息传送操作规程的,扣20分。
3、责任落实(60分)
未按期按质提供相关信息的,每项次扣1分,扣完20分为止;未按规定参加社会综合治税相关会议或培训活动的,每缺席一人次扣2分,扣完10分为止;市国土、房产部门未执行先税后证制度,市公安交警部门未执行先税后检制度,市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未执行先税后审制度的,每次扣3分, 扣完30分为止。
(三)市税务部门考核内容
1、制度建立(25分)
未制定推行依法治税和房地产、道路车辆税收征管具体实施方案的,每项扣2分;未制定房地产、道路车辆税收征管操作规程的,每项扣5分;未制定房地产、道路车辆税收征管考核办法的,每项扣2分;未建立协税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的,扣5分。
2、职责明确(5分)
未成立依法治税和房地产、道路车辆税收征管领导小组的,每项扣1分;未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每项扣1分。
3、责任落实(30分)
未按期督查、通报房地产、道路车辆税收征管质量考核情况的,每次扣2分,扣完10分为止;未按房地产、道路车辆税收征管考核办法追究责任的,每项次扣2分,扣完10分为止;未建立健全税源管理台帐的,每项扣1分,扣完5分为止;未落实联席会议制度的,每次扣1分,扣完5分为止。
4、收入任务(40分)
未下达房地产、道路车辆税收征收年度计划的,每项扣5分;未完成房地产、道路车辆税收征收年度任务的,每项扣15分。
第七条 社会综合治税工作考核评分由市社会综合治税领导小组审定,市政府对督查考核结果进行通报,并按以下原则进行奖励或处罚:
(一)考核得分按百分比计入市政府对各县(市、区)政府领导班子和市直相关协税部门领导班子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得分。
(二)对考核达到90分以上的县(市、区)政府和市直相关协税部门,市政府予以通报表彰,并授予“全市社会综合治税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三)对考核达到90分以上的市直相关协税部门,按等级给予一定的协税护税奖(协税护税奖专项用于奖励协税护税人员或补助协税工作经费)。
(四)对考核在60分以下或违规出台减、免、缓税收文件和会议纪要的,实行单位领导班子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一票否决制,并责令单位第一责任人做出书面说明。
(五)对不执行协控联管工作制度,造成房地产、道路车辆税收流失的市直相关协税部门,由财政部门按流失税款,相应扣减责任单位行政经费;故意隐瞒或拒绝提供信息的,由财政部门按次扣减责任单位行政经费3000元。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北省规范市场主体监管行为暂行规定的通知

河北省人民政府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北省规范市场主体监管行为暂行规定的通知

冀政〔2010〕147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河北省规范市场主体监管行为的暂行规定》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年十二月十六日






河北省规范市场主体监管行为的暂行规定


第一条为进一步优化全省发展环境,规范对市场主体的监管行为,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全省各级部门、组织和单位及其个人对市场主体实施的检查、考核、评比、达标、表彰、收费、罚款、摊派等行为。本规定所指市场主体是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个人和其他组织。

第三条实行对市场主体日常监管行为审核、备案制度。加强对市场主体监管行为的日常监督,各部门年初将监管项目名称、对象、内容、依据、时限等报经本部门行政监察机构审核,并报同级纠风部门备案。

第四条不得超出中央和省规定的范围开展对市场主体的考核、评比、达标、表彰活动。新设的考核、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必须依照规定经省委、省政府批准方可进行。

第五条严格规范对市场主体的收费行为。未经法定部门批准,一律不得对市场主体进行收费。对市场主体收费不得扩大范围,不得提高标准,不得为收费而强行服务。

第六条有法律、法规、规章依据且市场主体确有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危害公共利益、市场秩序的事实方可对市场主体进行罚款。

第七条除法律、法规、规章明确规定必须罚款的情形外,其他情形一律不予罚款,应坚持教育警告,推行行政指导。对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必须罚款的行为,要严格按照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有关规定依法处罚。

第八条除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外,不得向市场主体摊派任何费用和劳务。

第九条严格执行监管权限。对在国家和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的市场主体的监管行为,由省级监管部门实施。对在设区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的市场主体的监管行为,由设区市级监管部门实施;对在县(市、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的市场主体的监管行为,由县(市、区)级监管部门实施。国家有关部门对监管权限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条实行对市场主体监管行为公示制度。各部门在监管计划审核、备案后,应及时在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公示。

第十一条严格控制对市场主体的检查次数。认真执行报备计划,不得随意增加检查次数,不得进行无实质意义的检查。

第十二条实行对市场主体联合检查制度。同一时段多个监管部门需对同一市场主体进行检查,可由同级政府协调组织联合检查。

第十三条严禁监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实施下列行为:

(一)违反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实施监管;

(二)不出示有效执法证件;

(三)擅自设立监管项目,扩大监管范围,超过规定标准;

(四)搭车收费、强行服务收费及代收费;

(五)无合法理由滞留被检查对象财产、账册等物品;

(六)不按照规定程序下达执法文书;

(七)收费、罚款不使用国家、省规定的专用票据;

(八)不实行票款分离,当场收费和罚款(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除外);

(九)以职以权谋私,在被监管单位就餐,向被监管单位索要礼品或者借机为本人或亲友等谋取不正当利益;

(十)态度生冷、推诿扯皮或弄虚作假。

第十四条严格实施责任追究。对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及本规定的行为,要依据法律、法规、规章的有关规定严格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情节较轻的,责令检查纠正,予以通报批评;情节较重造成不良影响的,给予相关人员党纪政纪处分,并追究主管领导和主要领导的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建立受理及查处快速反应机制。各级监管部门和监察部门要建立快速反应平台,畅通投诉举报渠道,设立并公开投诉电话、电子邮箱、投诉网络等,快速受理市场主体和群众的投诉,认真开展调查,及时向投诉人反馈处理结果。要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负责人、个体工商户中广泛聘请监督员,监督监管部门的检查、收费、罚款等行为。

第十六条省监管部门和各设区市、县(市、区)政府可参照本规定,结合本部门、本地实际,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各级各部门制定的相关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第十七条本暂行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林木种子质量管理办法

国家林业局


国家林业局令
第21号
《林木种子质量管理办法》已经2006年10月12日国家林业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
二○○六年十一月十三日




林木种子质量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了加强林木种子质量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第四十三条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从事林木种子的生产、加工、包装、检验、贮藏等质量管理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林木种子,是指乔木、灌木、木质藤本等木本植物和用于林业生产、国土绿化的草本植物的种植材料(苗木)或者繁殖材料,包括籽粒、果实和根、茎、苗、芽、叶等。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林木种苗管理机构依法负责林木种子质量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就林木种子质量问题,向林业主管部门举报,接受举报的部门应当依法负责处理。
第六条禁止在林木种子不成熟季节、不成熟林分抢采掠青以及损坏母树的树皮、树干、枝条和幼果等,禁止在劣质林内、劣质母树上采集林木种子。
第七条采集林木种子应当在采种期内进行。
采种期由当地县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根据林木种子成熟情况及有关规定确定,并在采种期起始日一个月前,利用报刊、电视、广播、因特网等形式对外公布。
第八条林木种子生产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对采集的林木种子及时进行脱粒、干燥、净种、分级等加工处理。
第九条生产主要林木商品种子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质量检验。
质量低于国家规定的种用标准的林木种子,不得用于销售。
第十条生产、销售籽粒、果实等有性繁殖材料的林木种子,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包装;种植材料(苗木)、无性繁殖材料和其他不能包装的林木种子,可以不经过包装。
第十一条已经包装的林木种子需要进行分装的,应当注明分装单位和分装日期。
第十二条销售的林木种子应当附有林木种子标签。
林木种子标签分绿色、白色两种。林木良种种子使用绿色标签、注明品种审定或者认定编号,普通林木种子使用白色标签。
第十三条林木种子标签的格式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统一规定,由生产者和经营者依照规定的格式印制使用。
第十四条属于繁殖材料的林木种子的生产、经营和使用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在林木种子库中贮藏林木种子。
第十五条林木种子库应当具备与所贮藏的林木种子相适应的干燥、净种、检验设备及温度、湿度测量和调节仪器设备。
第十六条林木种子入库贮藏前和出库时,种子库的管理者应当进行质量检验,将林木种子的净度、含水量和发芽率等质量指标记载于林木种子质量检验证书中。
林木种子质量检验证书的式样,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有关标准制定。
第十七条在贮藏期间,种子库的管理者应当定期检查检验,及时记载温度、湿度、霉变和病虫害情况,发现问题应当及时采取措施,确保贮藏期间林木种子的质量。
第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林木种子质量监督和管理,根据林木种子的生产、经营情况,制定并组织实施林木种子质量抽查方案。
第十九条林木种子质量抽查的对象和重点是:
(一)主要林木种子生产者、经营者贮藏的用于销售的林木种子;
(二)国家投资或者以国家投资为主的造林项目和国有林业单位使用的林木种子。
第二十条林木种子质量抽查任务可以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委托林木种子质量检验机构执行。
承担质量抽查工作的林木种子质量检验机构应当符合《种子法》的有关规定,具备相应的检测条件和能力,并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考核合格。
第二十一条执行林木种子质量抽查任务时,应当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向林木种子质量检验机构下达《林木种子质量抽查通知书》。
林木种子质量检验机构应当持《林木种子质量抽查通知书》,按照国家有关标准抽取样品并进行检验。
第二十二条林木种子质量检验机构完成质量抽查任务后,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将抽查结果报送下达任务的林业主管部门。
质量抽查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抽查总结;
(二)抽查结果汇总表;
(三)林木种子质量总体状况评价;
(四)有关单位提出异议、复验等问题的处理情况说明;
(五)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第二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根据质量抽查结果,及时公布林木种子质量抽查通报。
第二十四条林木种子质量抽查结果不合格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依据《种子法》有关规定对其生产者、经营者予以处罚。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生产、加工、包装、检验和贮藏林木种子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依照《种子法》的规定处理;《种子法》未规定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情节给予警告、限期整改,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且不超过三万元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属于非经营活动的,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属于经营活动的,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六条本办法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